北京大学 | ENGLISH
新闻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实验室在寻找植物雌雄识别受体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日期: 2013-05-21       点击量: 3298

      2013年5月16日,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技分会瞿礼嘉研究组在《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题为“Membrane-Bound RLCKs LIP1 and LIP2 Are Essential Male Factors Controlling Male- Female Attraction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鉴定到控制花粉管导向的类受体激酶。
      动物和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依赖于雌雄配子之间的信号联系、识别和协调。动物的精子有尾巴,可以在趋化作用的带领下,游向卵细胞进行受精。而这个过程在植物中却完全不同,因为植物的精细胞没有尾巴不能游泳,而且精细胞和卵细胞都不像在动物中那样以单个细胞的形式存在,而是分别存在于多细胞组成的结构花粉和胚囊当中,因此,植物的花粉需要萌发花粉管,通过花粉管生长把位于花粉管中的两个精细胞定向地送到胚囊中去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受精,这个过程中花粉管的生长方向需要非常精准的控制,称为花粉管导向。人们普遍认为,胚囊会发出雌性吸引信号,而花粉管顶部有受体感受这些信号,从而实现花粉的导向生长。近几年,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几种雌雄吸引信号,但是对于感受雌雄吸引信号的受体却知之甚少。
      生命科学学院瞿礼嘉实验室通过反向遗传学方法找到了两个类受体激酶LIP1和LIP2,发现这两个类受体激酶定位在花粉管的顶端,同时敲除这两个类受体激酶,就会使雄性基因传递率严重下降。进一步他们通过生物化学方法和生物成像技术,证明产生的雄性基因传递率下降的现象是由于花粉管导向错误导致的,即花粉管可以生长,但是找不到雌性细胞所在的位置,导致无法实现受精。最后,他们还证明,LIP1和LIP2这两个类受体激酶部分参与了对一个已经鉴定的雌雄吸引信号的感受。这是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第一次鉴定到控制花粉管导向的类受体激酶,是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该文第一作者为该实验室的副研究员刘敬婧。

[友情链接]
北大生科微信公众号 生声不息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 地理位置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金光生命科学大楼